“黑水”变绿的背后——中山水体整治项目施工侧记

收藏 阅读全文 (0条) 纠错 向编辑提问

[搜船网 搜船资讯]  核心提示:9月的羊角涌,河涌两岸水草丰茂,成群的鱼儿在水里吐泡泡,似乎伸手就可以轻易触探到河底。这让周边居民想起两年前,羊角涌翻涌着漆黑如墨般的污水,漂浮表面的油污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心悸的色彩,高温暴晒,刺鼻的

9月的羊角涌,河涌两岸水草丰茂,成群的鱼儿在水里吐泡泡,似乎伸手就可以轻易触探到河底。这让周边居民想起两年前,羊角涌翻涌着漆黑如墨般的污水,漂浮表面的油污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心悸的色彩,高温暴晒,刺鼻的气味可以让周边本该是热闹的步行公园空无一人……如此大的改变,是源于一群二航建设者们。

专业化打造实干敬业团队

上官彬是2019年入职的大学生,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后分配到中山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他笑称自己是华水人,但工作的时候绝不“划水”。刚分入项目的他对于项目具体施工情况一无所知,专业虽然对口,但理论和实操的差距不是简单的接触了解就能抹平的。这让他有些着急,希望可以尽快上手投入一线。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不仅发生在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项目其他员工同样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作为中交二航局首个集设计、建设、运营于一体的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项目,同时也是广州建设公司第一个生态治理项目,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要从零开始。如同上官彬一般,有的人是缺乏经验,而有的人是缺乏理论知识支撑。为什么不将两类人凑在一起呢?项目班子成员讨论决定,开设属于项目独有的“水治理”讲堂。

根据项目施工实际需求制定学习计划,由员工制作课堂讲义、充当讲师进行授课,其他相关部门员工作为学生。项目也邀请到武港院、业主单位和设计院等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作为评讲人,实时为项目员工答疑解惑。

单纯的讲课是没法检测知识具体掌握程度的,项目部将每季度对学习成果进行闭卷考试,检验学习成效,让员工们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走进一个工长的宿舍,在床头摆放着各类施工专业书籍,如《城镇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对他来说,这是考试必考的书目,也是今后自己工作的准则。

至今,“水治理”讲堂已经开设51次。触类旁通,随着工作面的打开,专家授课的深入,项目员工也逐渐进入到工作状态,按时保质推动完成各个工程节点。仅入职不到半年的上官彬,就因能力突出调往南区负责4条河涌的具体施工工作,成为同期最快升为技术主管的新员工。

但项目也同样面临棘手的专业问题需要解决。10条河涌全长28.9公里,截污工程利用的48.9公里现状管道共有460余口井需要在地下管道截流清淤之前做好探测准备工作,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士来处理。截至目前,它们都由董龙圣一人负责。

32岁的董龙圣拥有“国际一星潜水员”资质和“有限空间上岗操作证”,已在“城市蛙人”岗位上工作了3年,每日井下作业时长达8小时之久,是项目中唯一一名“城市蛙人”

他的日常工作是在地下10米幽深昏暗的井内摸查井下情况,包括测量污水管道直径、判断管道朝向,并估算需要多大体积气囊帮助管道截流等,这些数据全靠他一双手“触摸”得来。

“我们只能从未知中‘摸索’出已知,为工友们精准地估算出截流气囊的规格,并清理掉管网口的垃圾淤泥,为放置截流气囊腾出位置。”董龙圣介绍道。面对黑暗,抵抗压力,“城市蛙人”已经成为项目冲锋在最前方的一面旗帜。

标准化创新绿色环保工艺

淤泥怎么安置处理呢?这一直是疏浚清淤工程中的难题,弃土难弃,而城镇淤泥处理方式也较为落后、规范化程度低、处理能力不足,甚至给水体、土壤和大气带来了“二次污染”。为此,项目做了“小尝试”,让淤泥变废为“宝”,再生利用。

2018年4月,在羊角涌施工现场,两个工人正站在露出的泥床上,手拿高压水枪对河涌淤泥进行冲击,这段用沙袋堆起的围堰内已经抽干了河水,渠道长约200米,阵阵臭味迎面袭来。

“一支高压水枪的水压相当于8个标准大气压,需要两名工人合作,将淤泥进行冲散,由于河床淤泥深积且松软,无法承受机械设备的重量,因而采用水力冲挖进行清淤。”现场技术员解释道。

项目部采用水体分段截断进行水力冲挖的“干河清淤”法,与传统湿式清淤相比,它能将泥水分离,防止下游河段水质污染,且能更直观的观察到施工状况。

现场清理前后差异显而易见,在隔离大型可见的垃圾废料后,项目部收获了更加“纯粹”的淤泥。但将淤泥胡乱抛弃的结果只会造成另一条“黑臭水体”的出现。

可中山市并没有自己的淤泥处理场,如何处理淤泥?这标准的制定落到项目的头上。时任项目书记李豪东奔西走,最终在白沙湾工业明渠旁建立起全市第一个淤泥处理场,总占地面积约3950平方米,日处理淤泥量最高可达4000立方米

场内,淤泥首先经过粗格栅、细滚筒筛分离垃圾,再通过絮凝浓缩作用加速淤泥沉淀,达到泥水分离效果,最后通过机械压滤最大限度除去淤泥中的水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余水流经三级沉淀池,经过气浮设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流入市政污水管网。

处理过后的淤泥还可以制成环保砖,既实现了废物利用,又减轻了淤泥处理负担,是淤泥资源化利用的较好途径,也为日后城镇黑臭水体整治与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淤泥处理提供了有效借鉴。


精细化提升安全生产品质

从2018年10月底开始,白沙湾工业明渠开始进行干河清淤和覆盖段清淤,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清淤1747米,清出淤泥约15583立方米,“这段200米的围堰,差不多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工人每天分两班作业,每班仅能清理几十米。”项目负责人介绍道,进展缓慢,多点作业,覆盖面广,让项目管理人员面临极大的生产及安全管理压力。

在今年“六比六创”劳动竞赛期间,项目施工最高峰达到了作业人员1000余人、设备240余台套、施工作业点121个,开工点星罗分布在中心城区各处,项目部58名管理人员不论岗位区别,均“网格化下沉”全天蹲守现场以应对陡增的管理压力,平均每天接打400多个电话,收发1000余条信息,微信运动25000步以上是每个管理人员的常态。

生产安排好了,安全怎么办?项目安监部仅有4个人,就算是把所有人掰成两半,也只能顾及到四分之一的施工点。安监部部长朱光辉提出,每个工点的管理人员,就是安全员。并由他牵头,成立项目青年安全示范岗,他作为岗长,带着项目的年轻同事主动承担安全压力,全面识别排查风险源,做好安全巡检、隐患排查工作。

“朱总又来放风啦!今天是第四拨人了呢。”正在绑扎钢筋的工人对着朱光辉打趣道。这让他意识到“安全巡查重叠交叉、管理资源浪费”的问题。“其实协作队伍也有安全员,而且可以承担基本的安全管理工作,如同其他岗员一般,我们只需布控好重大风险源的安全工作即可。”朱光辉决定以“网格化管理”划分安全生产责任区,将“流动型游击队”摇身变成了拥有自己地盘的“正规军”,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工区、落实到个人。

安全管理队伍壮大,各类安全检查按期进行,但缺乏有效措施来激发协作队伍间“你超我赶”的激情。于是,“安全积分制”“安全生产流动红旗”应运而生。

一天,班组组长黄坚明发现白沙湾工业明渠调蓄池的墙筋前后摇晃,工人们都在底下干活,墙筋一旦倾覆,后果将不堪设想。黄坚明心想:“在墙筋的三分之一处使用横向钢筋固定,用铁丝绑扎好,在基坑内支撑的钢结构上增加个反向推力的斜撑,不仅简单易操作,还节约成本。”他将想法主动与朱光辉沟通,消除安全隐患,在他的安全积分卡上又多了4分,积分可到项目部兑换安全奖品。这也是工人们安全意识显著提升的缩影。

数字化维护长久碧水蓝天

一台带着小型摄像头的“遥控汽车”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沿着管道底部缓缓爬行,这是现场正在进行管道检测。

管网检测可以有效避免由于管道接口脱节、管道破损,管道错接、混接,管道淤积,管径连接不合理,高程衔接不合理,排水口倒罐等问题而严重影响污水管道的收集、输送效果。

为达到检测效果最优化,项目部采用了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和有效的管道CCTV(ClosedCircuit Television)检测方法。CCTV检测机器人有强劲的动力性能和越障能力,能在复杂的管道内自由爬行,前后“探头”可以全角度旋转、变焦并自适应光源,准确的检测到管道内的各类情况,并将画面同步传送到地面操控台。高效率、高精准度、高安全度的“技术范”让它成为了管道检测的“宠儿”。在蛙人抵达不了的地方,CCTV机器人都可以从容钻进去,监控玻璃纤维布和树脂制成的“补丁”精准补上管道的漏洞。

CCTV检测机器人仅仅是项目数字化施工的一面,在水闸、调蓄池、截污井等施工中,也处处可以看到数字化的身影。

过去沿河的生活污水、雨水等会混流直排进入河道,对河道造成严重污染,项目部采取在现有污水排口处设置一体化智能截污井的方式,对雨水污水进行分流。

一体化智能截污井将截污、排水、防倒灌和自清洁等功能集为一体,并实现智能化控制。占地面积约为传统截流井的1/3甚至更小,它从工厂预制、基坑开挖到截污井调试完成仅需1个月左右,与传统截流井的施工相比,工期大大缩短。它采用先进的专用智能控制系统,通过超声波液位计、实时水质监测系统、雨量计等数据采集并进行相应计算,实现系统高效、智能运行,大大降低溢流污染,提高截污效果。未来将在10条河涌范围内安装约70座一体化智能截污井。

本项目合同包含5年运营期,“我们后期将会建立‘智慧水务’,在北片区大滘涌末端和南片区马恒河起端分别新建监控中心,设置水环境监测系统及预警应对机制,无需人员值守各条河涌,避免了高额的人工成本。”工程部长刘名剑介绍道。

“智慧水务”将实现十条河涌闸门、截污井、地埋泵站、分散处理装置等设施的智慧管理及控制,长效保持河道水质清洁,还市民一片碧水蓝天。


搜船APP下载

搜船公众号

APP扫描二维码
收藏
+1
+1
最新文章
加载中

扫码用微信查看

更多>

二手船舶交易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