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船网 搜船资讯] 核心提示:4月25日,泸州港集装箱码头碧水清波,绿意盎然。随着一艘集装箱货船靠港停泊,码头上更加热闹起来。在码头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船舶接上了岸电,随后船员将船上的生活垃圾交付上岸,船舶污废水也被泵机抽到码头前沿
4月25日,泸州港集装箱码头碧水清波,绿意盎然。随着一艘集装箱货船靠港停泊,码头上更加热闹起来。在码头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船舶接上了岸电,随后船员将船上的生活垃圾交付上岸,船舶污废水也被泵机抽到码头前沿的船舶污水接收装备中进行交岸处理。这正是泸州港打造“绿色港口”的有力实践。
作为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四川省第一大港口,泸州港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并作出了积极实践。2018年投运了四川省首个港口岸电项目,并于2019年率先试点实施了《泸州市港口码头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要点》,明确了港口码头污染防治标准,为港口发展升级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岸电使用全覆盖 引领低碳新风尚
“船舶岸电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控制港口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是建设‘绿色港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措施。”在泸州港码头,四川泸州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副总经理曹廷华告诉记者,以前为了满足船上生活和部分生产的用电需求,船上的辅助燃油发电机需要24小时不间断发电,然而燃油发电产生的噪音大,费用高,还冒出滚滚黑烟,极不经济环保。
为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港口岸电布局方案》等文件精神,减少靠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2017年9月,泸州港与成都智充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在6个集装箱多用途泊位建了6台(套)40KW船舶岸电设备,每台设备配有两个充电桩,可供12条船舶同时使用岸电;同时开发了智能管理系统,可实时远程查询、监控岸电使用情况及费用结算等,项目总投资236.47万元。
“投运四川首个港口岸电项目具有非常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曹廷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艘5000吨级的集装箱船舶,靠港期间副机全天24小时发电,平均消耗柴油200KG/天。200kg柴油将产生3960Nm³烟气量,0.672kg氮氧化物,0.12kg二氧化硫,0.44kg烟尘。同时,200KG柴油目前市场价成本约为1400元,而岸电使用平均不足300元,大大降低了燃油成本。
为了更好地推广使用岸电,泸州港还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如专门成立了岸电推广使用工作组,并对每一条靠港作业船舶加强宣传引导,让岸电使用成为船方的自觉行为,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岸电使用、设备故障排除等责任都有相应部门负责,以确保船舶岸电得到积极推广使用。

污水废水全接收 港口实现“零排放”
船舶污水全部接收上岸、港区堆场的初期雨水不流入长江、港区洗箱废水也要经处理后排放,在泸州港,“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是一句叫得响、做得到的口号。
2019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亲临泸州港集装箱码头检查指导,对泸州港水污染治理和绿色长江保护给予了深情厚望。面对殷殷期望,泸州港对标《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全面开展了码头环保突出问题整治。
记者在泸州港集装箱码头看到,前沿框架管线密布,均是船舶污废水接收处置设施所配套安装的管线。据统计,前沿框架6个泊位共铺设了12条污废水抽吸管、2条污废水输送管,安装了7台船舶污废水接收器、1台船舶油污水处理器,便于接收、暂存、转运、处理靠港船舶的生活污水、含油废水。
船舶生活污水主要是经管线、泵送至已建的化粪池,最后进入市政污水管网;船舶含油废水经管线、泵送至船舶油污水处理器,进行隔油、沉淀处理后,流入已建的化粪池,最后进入市政污水管网。

船舶污废水接收装置
除了“防输入”之外,泸州还在“防扩散”上下足了功夫。
放眼整个泸州港,除了鳞次栉比的集装箱外,还有大片绿化带。记者了解到,绿化带下面的空间实则大有乾坤。曹廷华介绍,此前该公司花费了大半年时间在6个泊位对应的后方堆场区域建设了1460方雨水收集池,并建设了港区生活污水、洗箱废水、流动机械冲洗水的收集处理管线和港区雨污分流系统。
“港区的机械设备上多多少少会有油污,货车来往也会留有油污等污染物,油污混合雨水流入长江,就可能造成污染。”曹廷华介绍,该公司建立的初期雨水收集池,可以收集前15分钟自然降落在港区的雨水,再经过雨污分流系统沉沙、隔油、絮凝沉淀等工序处理,检测合格的水才被允许排入长江,检测不合格的,则通过市政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绝不让污水直排长江。

机修含油废水收集处理设施
多式联运促减排 打造长江“绿飘带”
良好的物流组织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也是推动综合运输结构性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在泸州港,船舶直抵码头前沿,铁路线直通港区堆场,作为长江上游率先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的集装箱港口,泸州港正享受着多式联运带来的多重红利。
据泸州港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9月,随着泸州港中心港区专用线建成,泸州港铁水联运的帷幕正式拉开。这条港区铁路专用线全长14.8公里,在泸州站(安宁)接入四川铁路集团投资运营的隆黄铁路(内江隆昌至泸州叙永)。2021年前3个月,进港铁路专用线集装箱运输量累计7024标箱。“多式联运的高效模式,通过铁水联运无缝链接,降低了多次转运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曹廷华谈道。

据了解,从2011年11月,泸州港—成都青白江集装箱中心站首趟班列开行,再到2018年先后开通至黄埔、钦州的南向班列,截至目前,泸州港已开通泸州港—成都、昆明、攀枝花等11条内贸铁水联运班列,已设立昆明、成都、攀枝花、德阳、乐山、赤水、荣昌等7个内陆无水港。此外,泸州港还是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的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为打造绿色环保综合港口,泸州港不仅在加强港区环境污染防治、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方面作出努力,还从高效集约利用岸线资源、提升绿色生产组织水平、加快推进港口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不断提高港口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将泸州港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四川及滇东、黔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